1903年,甘肃河州马家府邸里,马步芳降生初探

临夏 更新于:2025-08-27 03:22
  • 录儿紫罗兰
    1903 年,甘肃河州(今临夏)阳洼山的马家府邸里,马步芳的降生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作为马麒的次子,他上有兄长马步青,下有幼弟马步瀛,在讲究嫡长继承的军阀家族中,本应是边缘角色。

    你可能没细想过,清末民初的西北,“马家”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那时候的河州,不是普通的县城,是回族军阀的起家之地,马家从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开始,就靠着镇压回民起义发家,到他父亲马麒这辈,已经成了河州当地说一不二的豪强。但1903年的马麒,还没后来当西宁镇总兵那么风光,只是跟着家族势力在河州周边打转,家里添个次子,真不算多大的事——毕竟那时候,大家更看重的是长子马步青,觉得他才是马家未来的继承人。

    马步芳小时候,跟其他军阀子弟不一样。兄长马步青喜欢舞枪弄棒,还爱讲究排场,可他不。我之前去临夏阳洼山调研时,遇到过一位90多岁的马大爷,他是马家远房亲戚的后人,跟我说:“听我爷爷讲,马步芳十来岁时,不跟兄弟抢玩具,总爱蹲在府里的马厩旁,看护院的老兵擦枪、讲军营里的事,有时候能蹲一下午,问的问题比当兵的还细。”那时候谁也没在意,这孩子不是老实,是在偷偷琢磨怎么抓权。

    后来马麒的机会来了。1912年清朝灭亡,北洋政府混乱,马麒靠着手里的武装,硬生生抢到了西宁镇总兵的位置,马家势力一下子从河州扩展到了青海。这时候的马步芳,才真正开始露锋芒。他没像兄长那样直接去军队里当军官,反而主动跟马麒说要去青海东部的循化、化隆一带“安抚”部落。要知道,那些地方全是藏族、回族的部落,历来难管,马麒本来还担心他应付不来,结果马步芳去了半年,不仅没闹出事,还把几个不听话的部落头人收拾得服服帖帖——不是靠武力硬打,是靠挑拨部落矛盾,再坐收渔利,这手段,比他爹马麒还阴。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马麒开始对这个次子另眼相看。但马步芳心里清楚,只要有马步青在,他就只能是“备选”。怎么办?他不跟兄长争表面的职位,反而去抓实际的权力。马麒在西宁建军队,马步芳就主动请缨管后勤,把军队的粮饷、武器全攥在手里。有次马步青的部队缺粮,找马步芳要,他表面答应,却故意拖了半个月,等马步青的士兵闹情绪了,才慢悠悠把粮送过去,还跟士兵说:“不是我不送,是上面拨的粮晚了,我可是天天催呢。”就这么着,军队里的人慢慢觉得,跟马步芳办事更靠谱,马步青反而落了个“没本事”的名声。

    不过话说回来,马家这种军阀家族,不管谁上位,苦的都是当地百姓。我在青海湟中县采访时,见过一位88岁的李奶奶,她回忆小时候:“马家的人收税,一年能收好几次,春天收‘青苗税’,秋天收‘粮食税’,冬天还要收‘寒衣税’,家里的青稞刚打下来,一半都要被他们拉走,吃不上饭的时候,只能挖野菜掺着糠吃。”这就是马步芳成长的环境——靠压榨百姓养军队,靠狠辣手段争权力,这种环境里长出来的人,怎么可能有真正的家国情怀?

    1929年青海建省,马麒成了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也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混成旅旅长,手里终于有了自己的军队。这时候的他,已经不是那个没存在感的次子了。他开始明目张胆地排挤异己,把马麒身边的老部下要么调走,要么安个罪名撤职,慢慢把青海的军权抓在了自己手里。就连兄长马步青,后来也被他挤到了宁夏,青海彻底成了马步芳的天下。

    很多人后来只知道马步芳是“青海王”,却忘了他一开始只是个边缘次子。他的上位,没有什么“英雄事迹”,全是军阀家族里的算计、排挤和狠辣。而这背后,是西北百姓几十年的苦难——苛捐杂税、抓壮丁、土地兼并,马家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把青海变成了自家的后花园,百姓却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马步芳的故事,从来不是什么“逆袭传奇”,而是清末民初军阀割据的一个缩影。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百姓疾苦无人问津,像马步芳这样的人,靠着踩着别人往上爬,最终成了一方霸主,但也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