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甘肃省乡镇机构改革中,近些年招考的10000名“项目人员”的安置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根据公开信息和相关政策文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项目人员的定义和背景:"
"定义:" 项目人员通常是指通过公开招考进入乡镇政府,但并不纳入乡镇行政编制,而是以项目合同制人员的身份进行管理。 "背景:" 在乡镇机构改革前,为了解决乡镇人员编制不足、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一些地区通过项目制的方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人员到乡镇工作,充实基层力量。
"2. 机构改革对项目人员的影响:"
"去编外化:" 乡镇机构改革的核心之一是精简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减少编外人员。这意味着项目人员的身份将面临重新核定,不再以项目制人员身份存在。 "身份转换:" 改革的目标是将符合条件的项目人员转为乡镇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人员,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安置。
"3. 项目人员的安置方向:"
根据甘肃省及各地州市出台的机构改革方案和相关文件精神,项目人员的安置将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
"转为行政或事业编制人员:" 这是项目人员安置的主要方向。各地将根据考试考核结果,择优选拔举报 -
1、甘肃省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基本上按一、二、三类乡镇,党委政府下设四到五个办公室,为内设机构。同时设置五到六个事业单位,包括综合行政执法队和政务服务中心,为事业单位,原来的司法所、派出所保留不变,食药所和工商所整合成立市场监管所,为县市场监管局的派出机构,国土所暂时保留,待行业改革时再改。这样一来,机构基本变动不大,领导职数变动也不大,编制暂时不增不减。基本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乡镇人员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包括乡镇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以及项目人员,基本上都会维持现状,只是随机构改革,进行岗位的调整。
2、甘肃省对项目人员的政策比较宽松,考上了项目人员,等于是考上了事业单位的“铁饭碗”,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即转为正式职工,纳入编制管理。由于甘肃省的县区一级,超编现象严重,事业编制短缺,这些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后,虽然按规定可以使用编制,但真正使用编制,只能论资排辈,等所在的单位随自然减员空缺出来编制后才能使用,或者由人社部门调整到有空缺编制的事业单位使用编制。部分优秀的项目人员,可以通过提拔晋升的方式,到新的管理岗位或者领导岗位,解决编制使用问题。项目人员服务期满,即可转正入编,其转正后,与其他途径进入事业单位的正式职工一样待遇,无论是工资、身份、资历等方面,都没有区别,不会被差别对待。
举报